東源康禾仙坑八角樓和四角樓
仙坑村位于東源縣縣城東約60 公里處,隸屬于東源縣康禾鎮(zhèn),南距康禾鎮(zhèn)圩街約12 公里,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鍋形,面積約為2340 公頃,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 棟、古街巷7.5 公里、古墓 2 座、古井3 個,原建筑風貌保存完好,代表性古建筑主要有八角樓和四角樓。
據(jù)記載,仙坑八角樓建成于乾隆年間,四角樓建成于嘉慶年間。令人詫異的是,兩座面積龐大、規(guī)模宏偉的古樓相距僅有百米,建設者是一對父子。
八角樓占地面積3600 多平方米,分為上下左右四杠,每杠的兩邊對稱地建有一座碉樓,故稱“八角樓”。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備完善的防御體系,主體屋外建有一道高10 米的護城墻,全由堅固的麻條石鑲嵌而成;護城墻體上設有28 個炮眼,整座建筑的墻上又設有80 多個槍眼。并建有用于瞭望敵情的碉堡,其側內的墻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插有帶叉的樹樁,可以用來架竹竿或拉繩索,以御外敵。
四角樓占地面積4000 多平方米,分為四棟四杠,四杠設有閣樓,故作“四角樓”。整個建筑以“九天二十七井”(又稱三十六井)作為排水系統(tǒng),天井的水都排到池塘。共有住房108 間,分布在“九天二十七井”周圍,似仿《水滸傳》梁山三十六天罡、一百零八好漢數(shù)。建造者也許是借此表達一種愿望:希望住在這里的族人如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一般團結一心、互相幫助。
八角樓先于四角樓建造,八角樓建于清朝乾隆庚子年(1780 年),仙坑葉氏二十六世祖葉本菘在外地任官40 年,離任后回到故鄉(xiāng),為了給族人一個穩(wěn)定、安全的繁衍生息之所,耗費數(shù)萬兩白銀,歷時16 年終于建成八角樓。延至其子葉蒸,家族人丁愈加興旺,又于清嘉慶年間在鄰近八角樓百米之外再建四角樓,形成犄角互依之勢。至今,仍有葉氏后人居住在八角樓、四角樓里。
來源:東源發(fā)布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