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對話茅獎作家 作家要有對寫作的尊重
■陳世旭
去年,因為朋友的關照,我把多年寫出的一些與文學有關的人事記錄結集成書,因為其中收入了《中華讀書報》記者舒晉瑜對我的訪談,書出來,我寄了一本給她。作為回報,她給我寄來了她的新著,四十多萬字,厚厚一冊,洋洋大觀。
我至今沒有見過舒晉瑜。很多年前,有一則介紹江西作家丁伯剛的短文無處發(fā)表,從微信發(fā)給天津作家肖克凡請他在朋友圈轉發(fā)。不意克凡兄推薦給了舒晉瑜。從此我也就順桿爬,不時拿些淺陋文字去叨擾舒晉瑜。在我的感覺中,她是個勤奮的賢妻良母,同時是個認真敬業(yè)的編輯記者。每次給她稿子,總能及時收到她的回復,有些我自己都覺得難以發(fā)表、碰碰運氣的稿子,她也給予充分的體諒。這讓我給《中華讀書報》的投稿沒有任何心理障礙。然而,對于她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積累起了這樣豐碩的成果,我完全沒有思想準備。
舒晉瑜新著是她“追蹤采訪三十一位茅獎獲得者的訪談錄”。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沒有讀遍受訪者的全部著作,最起碼讀過他們的獲獎的作品——那也就是三十一部長篇小說。對我來說,僅是這個閱讀量,就是一個讓我犯暈的數(shù)字。在一個娛樂至死、文學式微的時空,僅是這樣的閱讀,就足以讓我肅然起敬。除了小時候在書攤或同學那兒蹭著零零星星讀過三國、水滸、西游的片段,我從沒有正經(jīng)讀完過一部中國當代的長篇小說。那么沉重的一塊磚頭抱在手上,不知要抱到什么時候,想想心里都發(fā)憷。我可能有一些悲觀。而今,我們常?吹礁黝惖“讀書會”“簽售會”“書香節(jié)”“名家講壇”……熱鬧非凡,其折射的恰恰是大眾閱讀的蒼白。其中的擁躉或曰粉絲究竟有幾個舒晉瑜這樣“死心眼”的讀書種子,怕是只有天曉得。
舒晉瑜的訪談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她對作家的一視同仁。作家們,即便是獲同類獎的作家們,名氣、影響、成就不可能整齊劃一。有的作家即使從未獲過任何獎,照樣在讀者中廣受青睞;而有的獲獎作品隨即就連同作家本人一起被讀者遺忘。這很殘酷,卻是不爭的事實。我自己就是一個現(xiàn)成的例子。四十年前因為一個短篇獲獎走上職業(yè)寫作之路,卻一直不見長進,終至完全消失在讀者視野之外。因為給舒晉瑜供職的《中華讀書報》投稿結下的緣分,她居然想到也給我做一個訪談。顯然是想要幫我刷一刷存在感。我們的訪談是筆談。她發(fā)來的提綱備極詳細,對一個從未謀面的人的寫作信息掌握周到,讓人感動。讓你無法謝絕,也讓你覺得,把自己的甘苦和教訓告訴與自己類似的文學愛好者是一種不應該推卸的社會責任。人的稟賦、素質總是有高下之分的,但只要你是一個認真的從業(yè)者,真誠地為文學付出了心血,就應該給予相應的肯定。在這個意義上,舒晉瑜的工作體現(xiàn)了一種寬厚和溫暖。
在林林總總的訪談錄中,我們常常見到兩種不堪的表現(xiàn):一種是借機攀附名人,炫耀和張揚自己;一種是搜盡枯腸無限拔高,不著邊際的艷羨發(fā)賤:比大作家還大的作家;不只優(yōu)秀,而是真正世界意義的大作家,云云。舒晉瑜的訪談最令我激賞之處,是她與受訪者交流的平等、平視、平靜的姿態(tài)。在她的提問和呼應中,看不到任何的驕矜或諂媚,其不卑不亢、從容自尊,顯示出她個人的教養(yǎng)和修為,也給整部訪談錄帶來了質樸和莊重的品質。
舒晉瑜以其對寫作的尊重所作的忠實詳盡的記錄,為當代文壇立此存照。無論受訪者呈現(xiàn)出來的面貌的真實程度如何,對有興趣了解當代文學的人們都是不無意義的。為此衷心地祝賀她并致敬意。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